南湖职院:小小钩针,“钩”出世界名画

时间:2021-12-03 作者:李锦秋/指导教师 李享 点击数:

“择一物,终一生,择一事,倾一生”,在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一群手艺人,他们凭着刻苦和执着,靠着专注和坚守,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重技艺,用“匠心”铸就一个个行业的精神和价值。

为了宣传和弘扬手艺人的工匠精神,进一步继承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文化修养,12月2日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思政大讲堂系列课程——钩针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邀请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金龙华老师及其徒弟林花老师,讲述她们的非遗传承经历,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钩针艺术赏析大讲堂,领悟到手艺人优秀代表们的风采和精湛技艺。

01源流——钩针编织历史悠久

最初的钩针编织大多是为了谋生,最初的钩针编织出版品还是很少量,多数提供的花样还是早期的简单样式。据《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上海县志》等地方志书记载。清光绪十二年(1886),法国天主教修女携带花边样品来中国,在徐家汇圣母院内向女教徒传授编结技艺,花边制品起先是天主教堂自用或作为赠品,后逐渐转化为商品。

圣母院内的女工作坊设有刺绣所、花边间、裁缝作坊、浣衣厂等,专门绣制教会举行弥撒时悬挂的条幅,神父穿的祭披,祭台上的桌布等等。她们生产的花边、刺绣等手工制品,还送到英美等国试销,结果大受欢迎,供不应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前后,由于修女和教徒的传播,使花边编结技艺从圣母院附设的工场,逐渐向周边的上海县近郊地区扩散。同时,在头脑灵活的行销商们的推动下,花边编结很快地在上海转化为出口商品生产。特别是许多新的花色、有想像力的构成将钩针编织与流行式样的结合编织成披肩、长裙、桌布、窗帘等织品。

02传承——数十载如一日,为了生活亦是为了传承

小小的钩针编织工艺品是上世纪上海妇女的一段记忆,亦是金龙华老师等钩针匠人为现代社会留下的礼物。正是因为这些钩针匠人的用心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我们才得以领略钩针编织的艺术之美。金龙华老师的一生可以说是至今没离开过针织事业,五六岁开始接触钩针编织至今已有六十年,当时针织作品是一个普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大家是为了生活而编织。2002年金老师也想过不再与这些针线打交道,直到2004年针织工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老师也受邀担任针织文化传承人,成为上海首批市级传承人。并成立莘庄钩针,目前已有上千名成员,用行动去践行传承人的职责。

金龙华及林花老师参加钩针传承活动

03创新——针线纷飞,亦能做出世界名画

金老师还意识到传承并不只是照搬原样,还应与时代相结合,要打破常规的钩针编织法,要创新地去尝试新的钩法,打造出一个多变化的针法组合,挖掘出新的思路,这样才能和时代结合,发展新的生命力。2018年,金老师用钩针编织技艺打造的世界名画《星空》让人叹为观止,广受好评。“在2018年,我们的创造100多件作品都是新时代作品,我们能用各种针法表达出,如星空、向日葵、睡莲等等梵高的作品。我还为进博会打造了很多好的作品,与时代结合,发展新的生命力和活力。”金老师自豪地说。当提到何为工匠精神时,金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工匠精神是精细的制作作品,要有一定的高难度,有独特的工艺、技术和创意,即为自己精心打造的独创作品。

《星空》和《向日葵》分别由金龙华老师和她的徒弟所作

老师们用不同的线勾出来的画仿佛像画的一样美丽,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神奇之处。

《孔雀》钩针编结礼服

《芬芳玫瑰》钩针编结礼服

图为金龙华老师作品

04播种——钩针文化进校园,受到更多学子喜爱

非遗文化代际相传,一针一线传递真情。如今钩针文化也进入校园,并为学生所喜欢,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绕指柔”钩针社团也深受学生喜爱,在指导教师罗婕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同学们也能感受钩针之美,制作出精美的手工作品。金老师说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这大概是所有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担忧,但是今天看到我们绕指柔同学的作品以及对手工编织的喜爱她就有了信心。同学们震惊于金老师高超的针织技艺的同时也更渴望学习更多的钩针技巧。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一粒传承的种子,期待未来的破土成长。

谈及此次思政大讲堂,绕指柔社的罗婕老师很有感触,她说道:“三年前的今天我和金龙华老师初识在美丽的复旦校园,三年后的今天我们相聚在如画的南湖职院。那时的我只身一人潜心学习独享其中乐趣,今天的我和职院全体学生及身边的手作爱好者们齐聚一堂、谈笑风生、共享艺术的盛宴。同学们趁年轻择一事做一世将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希望今天的讲座能给你未来的路指明一点点方向,期待未来的大师从这里诞生。”

南湖职院罗婕老师“绕指柔社团”上课剪影

“绕指柔社团”学生作品

金龙华老师和林花老师展示其作品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