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五育融合丨“三五”融合赴春日 “一体”育人创未来

时间:2025-04-27 作者:新能源2431张嘉硕 图/新能源2331王子建 指导老师/学生处 徐琦 韩伟 点击数:

为了积极开展“三五”融合实践,在学生处和智能汽车服务系部的指导下,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三年制和五年制两个班级近期持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丰富的融合活动。

理论先行:工匠讲堂启心智

4月8日,智能汽车服务系主任朱列在“三五”融合培养主题活动的“工匠讲堂”中分享成长经历,学习理念及对职业教育的深刻见解,并结合《智能新能源汽车人才前瞻职业研究报告》内容,剖析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为学子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图片

朱列主任与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不同于传统讲座的“单向输出”,他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真实的成长故事,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活动现场笑声与掌声交织。活动中,朱列不时与学生展开互动,同大家探讨学习态度和对于新能源这一专业的看法,学子们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一场关于创新与匠心的思想碰撞悄然生根。

图片

实践深耕:田间地头悟真知

理论的光芒照亮前路,实践的脚步丈量大地。春日的海沈村,千亩油菜花田如金色织毯铺展,与白墙黛瓦的江南村落相映成趣。4月19日,在学生处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浦东新区海沈村,在花香与泥土气息中开启了一场跨学段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师生们参观了大治河文化展示馆,走进奥运冠军钟天使荣誉室,漫步田间小路感受自然之美,深入体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感受乡村振兴的脉动与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片

作为浦东新区“美丽乡村”示范村,海沈村以“农旅融合”为特色,打造了四季皆景的田园风光。春赏油菜花、夏观稻田画、秋收稻花香、冬品农家酿,这里不仅是上海市民的“后花园”,更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课堂。村内保留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创新推出稻田艺术、乡村记忆馆、非遗草编工坊等项目,吸引游客体验“慢生活”魅力。

研学首站来到大治河文化展示馆,师生们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实物展陈和互动装置,系统了解了大治河的开挖历史及其对浦东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大治河作为上海最大的人工河,承载着几代建设者的奋斗记忆。展馆特别设置了“治水精神”专区,通过老照片、劳动工具等展品,展现了上世纪70年代万人会战开挖河道的壮举,让师生们深刻感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治水精神。

图片

图片

作为奥运冠军钟天使的故乡,海沈村依托“骑行文化”打造了体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样板。在钟天使荣誉室,师生们近距离观摩了里约、东京两届奥运会的金牌、比赛服及标志性“火凤凰”头盔,并通过VR设备体验了场地自行车竞速的紧张刺激。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封《钟天使写给妈妈的信》,信中朴实真挚的语言让不少同学动容——“妈妈,我知道您总担心我训练太苦,但站在领奖台上听到国歌时,一切都值得”。负责海沈村旅游景区运营的云程旅游发展公司员工周海介绍,钟天使虽常年在外训练,但始终心系家乡,其拼搏精神已成为激励村民特别是青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图片

图片

午后,师生们漫步在稻田栈道,欣赏春日田园风光,感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朴素道理。“以前只在课本里见过‘农时不可误’,今天才知道每一朵油菜花的盛开都离不开精心照料。”同学们感慨道。

这场春日研学,不仅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协作中成长,更让职业教育与乡土中国深情相拥。当油菜花的金黄染上衣襟,劳动的汗水浸润土地,海沈村的沃野之上,正书写着新时代青年与乡村振兴的共生篇章。

图片

图片

融合共生:红绿蓝三色绘未来

“三五”融合团队正逐步探索将“红绿蓝”三色育人即“思政+劳动+创新”教育主题活动和“同心圆”五环赋能即“德、智、体、美、劳”元素融合共生。未来,这种创新模式将在实践中持续优化,在探索中不断壮大,力争将“三五”融合打造成为学院的特色品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