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校庆·2024¦走近优秀教师 感受成长力量

时间:2024-04-11 作者:教师工作部 点击数:

学院自建校以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通过行政企校多方联动,建立教师梯队培养的长效机制,制定《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专业成长培育序列评选办法》及各序列教师管理办法,遴选31名教师开展首批专业成长序列培育,选送17名教师进入虹教系统专业人才梯队,通过骨干教师(培育)研修坊、教学名师(培育)工作坊、专业带头人“领头雁”培育等平台搭建新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培养路径,促进教师核心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获得各级各类荣誉和表彰,就让我们走近他们,一起感受成长的力量。

引领专业建设,助力师生成长

刘迎春 副教授/数字创意系部主任

校首批专业带头人序列培养教师

荣誉和奖项

2021年,上海市新职业技术技能大赛优秀裁判员

2022年,上海市第六批现代学徒制数媒专业教改试点项目负责人

2023年,数字媒体技术上海高职高专院校

市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

刘迎春是上海高职高专现代媒体技术与传播类专指委委员,上海高职高专电子与信息类专指委委员,上海中职电子信息专指委委员。在学院成立以后负责数字创意专业群建设工作。组织带领系部教师开展专业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引入企业课程、企业项目,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等合作培养项目。建设虚拟现实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室,为新媒体和数字化产品制作提供可灵活配置和接入的底层算力支撑。

刘迎春十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字创意作品比赛、网络安全创意设计大赛、反诈宣传作品创作大赛、院系技能比武等方式锻炼和检验同学们的技能水平,鼓励学生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中运用所学技能制作数字化作品并努力为其创造条件。组织承办上海市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和行业竞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技能成才的理想,系部师生在 “星光计划”、“中华杯”、高职学生技能等比赛中共获得18个上海市一二三等奖,1个全国职业院校三等奖。她带领团队开展《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岗位调研分析研究》的课题研究,探索五年一贯制模式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和教师技能成才保驾护航甘当绿叶。

深耕教育一线,精雕赛事技能

袁媛副教授/健康护理系副主任(主持工作)

校首批教学名师序列培养教师

荣誉和奖项

2022年,指导学生获第五届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金奖

2022年,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

2023年,指导学生获上海市第十届星光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

“健康与社会照护”赛项二等奖

袁媛充分发挥她在护理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职业技能带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优势,深耕教学一线,带领团队教师深入研究最新临床护理技术,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路径,精细研磨每一个护理技能操作点。三年来,多少个寒暑节假,多少个不眠之夜,都能看到她带领着师生团队挑灯夜战、努力拼搏的身影。

每一次比赛,都不亚于一次长征的开始,袁媛从不畏惧,积极应战、奋力拼搏。从接到参赛要求开始,她就带领团队师生认真研学大赛要求,研讨教学策略、打磨教学方案、优化比赛教案,积极优化课程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创新改革课堂教学。经过一次又一次推翻重来,不断改进提升,她对于职教理念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越来越自如,对于教学改革的实践越来越精准,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改”的大赛要求。

经过一次次比赛的历练,借助校级教学名师培养序列专业化发展平台的支持,袁媛在自身快速成长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带领教师团队秉承教育教学的初心,积极向上甘于奉献,不断更新发展职教理念,将护理大爱融入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提升健康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秉承初心 砥砺前行

倪珺 副教授/数字创意系副主任

校首批教学名师序列培养教师

荣誉和奖项

2021年,指导学生获上海市“星光计划”

第九届职业技能大赛数字影视后期制作项目一等奖

2022年,获上海市高等职业院校现代媒体技术与传播类教学设计比赛特等奖

2023年,获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23年,获上海高等职业教育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倪珺从事职教事业以来,一直坚持教学要与行业同频共振,从单向的企业取经到双向的交流探讨,她一直保持着吐故纳新的学习状态,前行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过。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她积极承担科研课题,坚持实践研究。先后取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青年教师课题成果二等奖一项。三年内发表论文五篇,获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倪珺对教育工作始终保有热情,获取职业成长的内驱力和原动力,致力为教育事业奉献和努力。她积极研究教法学法,自觉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各种途径汲取教育养分,运用于教学实践。一次次的在技术方法和专业领域突破自己。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究,把学生视作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搭建探究的教学环节,通过收集信息和归纳整理积极地构建相关知识,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激发参与者学习兴趣与动机,扩大学生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边界,帮助学生在岗位情境中不断磨练,从胜任“任务”到胜任“职位”,将教育的力量从学校持续发展到工作岗位上。她先后培养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选手1名、二等奖选手2名、三等奖选手2名。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选手5名,二等奖选手6名,获评金牌指导教练和国赛优秀指导教师。

秉承教育初心,践行教师使命,倪珺用实际行动为职教事业奉献一己之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和“同行者”。

能“说”,会“悟”,善“驾驭”

胡鑫副教授

校首批教学名师(培育)序列培养教师

荣誉和奖项

2021年,荣获第九届上海市“中华杯”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应用项目一等奖

2021年,指导学生参加第二届上海市中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种子赛道金奖、铜奖,并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2022年,荣获第五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高职高专组二等奖

2023年,荣获虹口区首届最美虹教人“职业荣光奖”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胡鑫一直本着服务学生,心系专业发展的理念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教师的“责任”。

胡鑫经常说,想要做一名好老师,需要在教学上百分百投入,她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时刻关注专业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用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用最适用的方法提升课堂效果。她能“说”,能用生动而富有启发性与亲和力的语言,瞬间抓住学生的眼光,用简洁、通俗易懂的话术将抽象、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解释清楚。她会“悟”,能将知识点领悟通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在内化基础上进行提高与创新。她善“驾驭”,能在预设好教学过程的基础上,从容面对“突发事件”,挥洒自如地控制教学环节。课堂上的她绽放着光彩,赢得了学生的一片好评,也收获了来自岗位上的肯定。2023年10月,她代表学院首次参加第五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二等奖,也曾多次在技能比赛的赛场上赢得荣誉。她不仅在教学上、技能上提升自己,还参与了多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近三年,在国家期刊、教育期刊等杂志发表6篇专业论文,并于2023年底晋升为副教授。

胡鑫用行动证明了教育者的价值和影响力,将教学工作中的“管理”做成常规,把“常规”做成习惯,把“习惯”做成美景,努力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潜心立德树人,精耕思政教育

凌佳文副教授/马院教研室主任

虹教系统专业人才梯队骨干教师

校首批教学名师(培育)序列培养教师

荣誉和奖项

2022年,获上海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第六届“教学骨干”称号

2023年,获上海市第二届中等职业教育青教赛暨上海市第五届基础教育青教赛中职组选拔赛三等奖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能手”称号

2023年,获第五届上海虹口新产业发展职教集团职业技能大赛暨南湖职院第二届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团体优胜奖

2023年,获评2022学年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教书育人奖(先进个人)

“思政课是一门特别有意义的学科。”谈及讲授思政课的初心,凌佳文给出的理由简单明了,除了“专业对口”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每一位思政教师肩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她说,看似不难的几册思政书,实际上涵盖了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些在学校里要分属不同系部甚至不同学院的内容,却共同包容在一个学科当中。我想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知识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这门有意义的课程以更加亲切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与行动。”

凌佳文的课堂上,从家门口的垃圾分类,到“虹口北外滩绿色港口升级”,从中国脱贫攻坚战,到全球气候变暖……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身边事”被引入教学案例,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分享感悟更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她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取长补短。除了充分运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凌佳文也十分重视开发实践教学新场域,开展既源于社会现实又紧贴教学内容的思政实践教学,设计“三色”(红色、金色、绿色)研学一体化校本课程,研发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衔接的沉浸式现场教学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研究与实践,全力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她撰写的案例入选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典型案例,指导学生获2021年上海市文明风采活动职业生涯规划优秀奖、2023年度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二等奖、“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展示三等奖。